11月22日,第11屆全球彼得·德魯克論壇的圓滿閉幕,也為維也納站的學習劃上了完美的句號。上午,Buurtzorg Nederland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、奧地利研究促進局(FFG)首席執行官、Mondi Group首席執行官等眾多重量級嘉賓在主論壇圍繞“當生態系統需要變革:醫療行業的案例”、“生態系統領導力”兩大主題,各抒己見,侃侃而談,令與會人士各有所獲。
在下午平行論壇會場,來自瑞士圣加侖大學(被譽為德語區的哈佛大學)的Karolin說,企業的數字化,不等于僅僅采用一些數字化的設備,而是要整個企業系統地數字化,企業的組織也必須做相應的全面變革。
部分學員感言
感受內容:
在維也納參加兩天《生態系統的力量》為主題全球德魯克論壇,我有一個收獲、一個反思、一個困惑。
【一個收獲】:建設生態系統企業才能做大做久。TOE理論認為:企業因技術(Technology)而生,因組織能力(Organizition)而強,因生態系統(Ecosystem)而做大做久。騰訊從曾經的封閉的小企鵝,轉向開放和打造生態系統之后,快速構筑的生態型的騰訊帝國。
【一個反思】:成功建立生態系統的根本是分享的氣度。生態系統算不上新鮮的理論,只能是新環境的新的實踐。當今時代,企業要做大做久,利益相關者就不再僅僅是股東、員工和客戶,還涉及到了供應商、合作伙伴、社會團體、政府機構,還包括競爭對手。如何考慮并惠及利益相關者,關鍵是如何在確保企業發展的同時,更多分享和讓渡自己的利益。分享和讓渡的越多、越廣泛,企業生態系統就越廣泛、越堅實,企業就越具備做長做久的土壤。企業生態系統的建設,技術、網路、模式都是其次,關鍵是企業家利益共享的氣度,而這種共享的氣度又取決于企業家“利潤之上”的追求、胸懷和使命。
【一個困惑】:企業如何在“聚焦”優勢領域和“共享”生態系統之間取得平衡?
我先提出了這樣的假設:由外到內(from outside in)的戰略聚焦,聚焦于即是客戶需要的又是自己優勢的領域。由內到外(from inside out)的生態系統建設和利益分享,只有能做好內生態系統(員工、客戶、股東)的利益共享的企業家,才能做好外生態系統(合作伙伴、供應商、社會團體、政府機構,還有競爭對手)的發展共生和利益共享。這個困惑需要我在重走德魯克之旅的下半程學習、請教和思考。
感受內容:
作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德魯克思想交流平臺之一,第11屆德魯克全球管理論壇迎來舉辦以來最多中國企業家參會。21世紀管理理論的突破提升,離不開中國管理實踐者和研究者的貢獻。沒有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參與的全球管理論壇是不完整的,同樣,沒有中國企業家領頭發聲的全球管理論壇也是遺憾的。欣喜地是,這次我們邁出了重要一步。
論壇主題上,這次重點談論“生態系統與可持續發展”。從話題的前沿性與視野格局上,無疑比中國本土管理論壇要領先的多;組織形式上,這次以重磅嘉賓圓桌對話為主,互動性很強但也略顯碎片化(反觀國內普遍的主題演講也有其優點)。
從互聯網發展來看,中國企業的實踐處于全球相對領先位置,對生態的關注必然更加重要。期待未來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實踐案例輸出,也出現更多的原創管理理論研究者。
感受內容:
今天有個論壇的主題是“生態系統領導力(Ecosystems Leadership)”,在論壇進行的過程中,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:看向自然界中的生態系統,它們需要領導和領導力嗎?換言之,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是由誰建立并管理的嗎?由于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,這仍是個未知的領域。有神論(包括高級文明造物說等)和無神論者(如達爾文)的回答完全不同。但毫無疑問,我們討論的商業的、社會的生態系統(對于企業來說,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生態系統),除一部分自然形成的以外,肯定是需要人來建立的。這個過程中無疑需要規劃設計能力和組織能力,但真的需要領導和領導力嗎?因為不知道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是如何形成和維持運行的,不知道是否有上帝和造物主在領導它們,所以這個問題很難回答,論壇也沒有給我們一個清晰的答案??蛇@個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又很重要,所以回去還要進一步思考。好在如果實在想不出答案也沒關系,德魯克先生都說過了,管理是一種實踐,是先有實踐后有理論的,我們就摸著石頭過河吧,在實踐的過程去找答案。
1950年,德魯克加入紐約大學任管理學教授。他在那里工作了20多年,并開始了他正式的咨詢實踐生涯,接受了西爾斯、羅巴克(Roebuck)和IBM等公司的委托。1954年,他出版了一本具有經典意義的管理學著作——《管理的實踐》。該書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——目標管理,從此將管理學開創成為一門學科,在此之前,只有論述管理工作中各個單一功能的書籍。
追隨著德魯克的步伐,11月23日華制帶領50名德友從維也納前往紐約,并在11月24日開展了企業家私董會、許小年老師帶隊與紐約大學教授一起重溫德魯克思想、聆聽周其仁教授夜話分享等多場高密度思想交流活動,在交流中重新認識德魯克,在學習中洞見未來。
部分學員感言
今日感悟:
許小年老師分享的關于“提正確的問題”時需要的思考:
1我的強項是什么
2我怎么能差異化
3向前只看半步,把明年的事情想清楚,邊走邊改。
4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藍圖,追求完美就是走向奴役之路《通向奴役之路》。
5經濟增長是從哪里來的?從創新來的,創新是從企業家來的。
6把數據放在框架下來分析,在邏輯與框架下建模才有意義。
7看企業看什么?
企業的戰略定位:獨特優勢是什么,差異化是什么。
企業的商業模式:錢怎么賺的,還能賺多長時間。
看企業的創始人。
看團隊的執行力。
今日金句:
偉大的力量會帶來偉大的問題。
感受內容:
紐約夜話
技術沖突影響的兩國關系要比貿易沖突影響更大。
怎么看待區塊鏈
扎克伯格的lirba支付來惠及沒有銀行信用的人。但美國反對理由、金融不能由沒有監管的私人公司處理。區塊鏈和治理相左。很多美國人認為區塊鏈解決問題時不需要政府的幫助。這樣就出現兩個金融治理體系。那么誰控制這個金融治理體系則成為問題。
另一個是端到端的加密技術。從蘋果手機發信息端到端加密。
今日金句:
1、人生而公平,但永遠活在不公平中;
2、年輕人沒左過,說明沒良心;老年人堅持左,說明沒頭腦;
3、用效果檢驗思想,不論何時彎腰跟創業之初一樣,解決就業,合法納稅,提高生產力,你永遠都有機會。
今日感悟:
聽周其仁教授夜話分享,滿滿的正能量。這絕非是網絡上禮貌用語,而是能夠帶來生理震撼的真實感受。
1、中國是一個大國,任何文章或者政策都需要一個解讀的思維。所頒布的政策或者網絡流行的文章,都有其局限性和遮蔽性。要學會用批判性思維質詢自己,這些信息應該如何正向解讀,我們應該積極做哪些事情能夠期待好的結果。
2、也許營商環境會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,但是只要你不是背后有靠山,那么對其他人也都是一樣。同樣的信息,一定要有不同的解讀能力,要有干事的思維。無論成就如何,一定要不忘初心。教授的分享,讓我對“不忘初心”又多了一層理解。
3、中國的改革一定是漸進式的,陽光道和獨木橋在未來會長期并存。關鍵在于你怎么選擇,如果總有一些灰色地帶,那么你一定要堅守底線,對欲望要有克制。
今日思考:
1、思想到底誕生在怎樣的環境或氛圍下?企業如何營造員工生生不息的創新、創造能力?這對文化本身提出的深度要求應該是什么?
2、我如何讓自己的思想充滿活力,永遠保持激情的方式應該是什么?
留資界面